“中国人民大学中欧欧洲法项目”周记(六)

发布时间:2017-11-09 作者:文/王瑶 来源:国际事务部

转眼之间,我们一行10人来到苏州校区已经52天,在这里,我们不仅领略了南方秋天层林尽染的好风景,更重要的是渐渐感受到法语精准且明快的魅力所在。

从最开始的一无所知,到英语和法语混杂使用,再到现在能够用法语说出一段完整的句子,我相信我们的进步是肉眼可见的,这种进步也带给我们一种微妙的成就感。正如哥伦布曾经说过:“You can never cross the ocean unless you have the courage to lose the sight of the shore.”不得不说,离开自己的舒适区,开始对未知的探寻,确实是异常艰辛但又惊喜不断的旅途。

虽然在高强度的学习下,我们常常以戏谑的方式表达沮丧和自我怀疑,但是从未有人想过放弃,这是因为我们知道肩上的使命,知道在未来的某一天我们可以学以致用,参与国际社会的规则构建,站在国际舞台上为祖国争取更多的话语权。另一方面,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和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非常重要的沟通交流的工具,而且能够展现一种文化的独特之处,而法语就是我们打开欧洲文化之门的钥匙。只有精准地掌握这门语言,我们才能更好地了解欧洲的历史、艺术和思想理论,同时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传播出去,成为中欧文化交流的使者。也许未来的日子里我们会遭遇更多困难,但是只要我们不忘初心,我们就会有勇气面对未知和挑战,因为It is not just what you stand for, it is what you stand up for!

在明确了目标之后,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厚积薄发”,每天的生活虽然周而复始,但是并不单调,这种平淡充实的日子往往给人内心的安宁。尤其在这个信息碎片化、时间碎片化的时代,我们却有机会心无旁骛的思考和学习、聆听良师益友的谆谆教诲、花上一整个周末在图书馆宅读《旧制度与大革命》、享受音乐会带来的听觉盛宴,这样的生活简直浪漫且奢侈。而且这个过程潜移默化地改变着我们看待世界的角度、思考问题的方式,也让我们对这个世界有了更多的理解、对不同文化有了更多的包容。

在收获知识的同时,我们也收获了友情,感受到团队合作的力量。这周二日内瓦大学发来通知,让我们提前注册预约赴瑞士之后的宿舍。但是由于注册界面是全法语的,而且我们没有相关的填写经验和信息,所以一时不知从何下手。后来,我们10个人聚在研讨室,队友们无私的分享着自己知道的信息,“先进的同学帮助后进”,不到二十分钟就全部完成了。这非常生动地诠释了学习和工作,尤其是法律人的学习和工作从来都不是“I Am Me”,而是“We Are Us”,合作、沟通和交流是法律工作的基调,它不仅能节约时间、提高效率,而且会使得团队更加具有凝聚力。曾经有人问一位哲学家:“一滴水怎么样才能够不干枯?”哲学家回答说:“把它放到大海里去。”任何个人的能量是有限的,所以我们需要合作,需要借助彼此的力量,从而达到1+1>2的效果。

不论是在短短7个月的时间内从零基础到DELF B2,还是今后进入国际组织代表中国占据一席之地,都是异常艰巨的目标,但我笃信“道阻且长,行则将至”,正如我们教学楼的名字: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编辑:郑真)

 

更多 >> “中国人民大学中欧欧洲法项目”周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