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国际教育专题讲座第二十三讲
讲座题目:古汉语语义类推现象及相关问题研究
主讲人: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 宋亚云
宋亚云,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一直从事汉语语法史研究,研究兴趣集中在汉语作格动词、汉语动结式、汉语反宾为主句、汉语形容词等方面,在《中国语文》、《语言科学》、《语言研究》、《古汉语研究》、《国学研究》、《汉语学报》、《汉语史学报》、《长江学术》、《语言学论丛》、《东方文化》、《湖北大学学报》等期刊发表近30篇论文,博士论文《汉语作格动词的历史演变研究》于2014年在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参编《汉语熟语小词典》(人民教育出版社)、《汉语新探》(崇文书局)、《大学国文选本》(北京大学出版社)、《中学生古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等书,参与修订《辞源》(商务印书馆)。参加20多次国内外学术会议。主持或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4项、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项目1项。
讲座提要:研究词义演变的途径和方式,是汉语词汇史研究和语义学研究的重要内容。词语在词义演变过程中的相互影响。关于词义衍生的新途径,宋亚云(2005)综述了前辈学者的九种说法。目前,结合其他学者的意见,主要还有以下三方面问题需要回答或解决:(一)相因生义这种途径是否存在?如何区分相因生义、组合同化和词义引申?(二)如何看待并利用传统训诂学对所关注到的词义同(类)化现象的研究成果?如王念孙《广雅疏证》中存在大量“某与某同义”“义相因也”“同义相因”的说解内容,郝懿行《尔雅义疏》中也有类似表述。(三)如何将传统训诂学、汉语词汇学研究与现代语义学、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有机结合?国外关于语义类推的研究成果较为丰富,也值得借鉴和吸收等等。
讲座时间:2018年5月25日下午14:00
讲座地点:人大苏州校区修远楼303教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