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8日,中国人民大学苏州校区组织举办“环太湖经济圈”建设智库专家研讨会,围绕“环太湖经济圈”战略定位、长期目标、主要任务、实施路径等关键问题展开思想交流。苏州市社科联副主席王明国,苏州工业园区制度创新局局长沈卫奇,苏州发展规划研究院院长、智库联盟秘书长李湛,苏州东吴智库执行院长段进军,苏州日报融媒中心编委、评论理论融媒中心总监弓玺,西浦智库主任宋瑜,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苏州中心主任徐天舒等专家学者,中国人民大学苏州校区管委会副主任兼国际学院、中法学院院长王小虎,苏州校区党委书记伍聪,以及苏州校区课题组相关成员参加研讨会。
王小虎代表苏州校区对与会专家学者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他表示,学校领导对苏州校区未来发展提出了新的期望和要求,我校统筹科研资源,协同研究力量,积极助力苏州经济社会发展,为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贡献人大力量。他期望各位专家畅所欲言,共同推动“环太湖经济圈”建设,为太湖增添更多美丽色彩。
伍聪简要介绍了苏州校区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情况。他表示,校区高度重视智库建设和名城名校融合发展,充分契合苏州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服务国家区域重大战略需求。校区将进一步加强与苏州重要智库的联系,就“环太湖经济圈”建设产业创新、空间规划、协同开放、生态环保、文化旅游等核心问题群策群力,共同推动环太湖地区高质量发展,助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进程。
随后,与会专家学者就高质量推进“环太湖经济圈”研究和建设进行深入研讨,分别就“环太湖经济圈”发表了各自的看法和观点,并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弓玺表示,苏州日报作为传播媒体在搭建人大专家学者与苏州社会大众的交流平台中将发挥重要作用,期望双方加强合作,共享资源,细化研究,在协调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实现政产学研媒融合发展等方面形成合力,共同推进环太湖地区高质量发展。
王明国表示,“环太湖经济圈”建设需要高站位、宽视野、大格局统筹考虑,注重全局性、系统性、整体性、协调性,努力打破行政壁垒,真正实现环太湖地区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克服“联”而不“动”的困境,努力打造面向未来的世界级湖区。
李湛表示,“环太湖经济圈”建设需要提高政治站位,精心研究赋予其科学内涵,妥善处理好与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上海大都市圈等区域重大战略的关系,促进城岛湾港带协同发展,努力实现市域一体化,为推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探索现实路径。
沈卫奇表示,应充分认识“环太湖经济圈”研究的重大意义,努力争取国家层面规划,打破地区行政壁垒,共建强力市场,发挥环太湖地区“设施强联通,产业强协作,创新强协同,服务强一体、生态强治理,市场强监管”的“六强”优势,形成世界一流的产业创新集群,为探索中国式现代化展示现实图景。
宋瑜从打造世界级科创湖区和圈带融合推进环太湖地区创新集群高质量发展两方面阐述“环太湖经济圈”建设,她期望强化智库合作,将不同智库雄厚的学术理论研究与扎实的资政研究统筹推进,共同推动“苏州之治”的成功经验走向全国,辐射世界。
段进军表示,环太湖地区亟需一个科学完整的空间布局,应充分认识交通枢纽和贸易通道对于苏州空间重构的重大影响,打通要素流动渠道,促进板块协同发展,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创新研发中心,促进产城人融合发展。
徐天舒表示,应高度重视环太湖经济圈”的战略定位,研究其内部驱动力,处理好与长三角一体化战略衔接,建立健全一体化发展协调机制,集中精力打造国家级特色示范区。
中国人民大学在苏州办学已十年有余,始终坚持以“人大所能”服务“地方所需”,努力服务苏州和长三角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新时代新征程,中国人民大学将立足苏州,积极拓展与苏州智库的协同研究,聚焦“环太湖经济圈”建设,举“环湖”旗、打“环湖”牌,助力苏州发挥环太湖圈核心节点城市的重要作用,在区域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进程中持续贡献人大智慧。
(编辑:雨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