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法国文化课上
冯寿农教授给学生讲解法国的“骑士精神”,
也隐含着他对国家的热爱、忠诚。
而冯寿农以自己实践,
成为中国法语教学、学术研究界的一位“骑士”,
荣获法国学术棕榈骑士勋章。
在庆祝中法建交60周年之际,法国政府为表彰冯寿农近50年为法语教学科研与合作办学作出的贡献,授予其法国学术棕榈骑士勋章。法国驻上海总领事馆总领事王度(Joan VALADOU)向冯寿农颁发荣誉勋章和证书。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郑新业、法国驻上海总领事馆总领事王度、法国驻上海总领事馆高等教育负责人赛罗梅·罗德里格斯等参加了此次授勋仪式。
在过去十二年里,冯寿农以其卓越的学术成就和无私的奉献精神,为中国人民大学中法学院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法国学术棕榈骑士勋章是法国文化教育领域最高级别的荣誉,最初由拿破仑在1808年“为了嘉奖教育界人士的出色成就和为教育所作的贡献”而设立。此次授勋不仅是对冯寿农个人成就的高度认可,更是对中法学院在推动中法高等教育合作所取得成绩的充分肯定。
教育理想,桃李盈门
2012年,带着丰富的经验和对法语教学始终如一的热情,冯寿农来到中国人民大学中法学院。他用自己数十年的专业知识和经验,为中法学院的法语教学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冯寿农与中法学院全体同仁的共同努力下,学院如今已成为中法教育合作的典范,累计培养了近4000名优秀人才,具备世界眼光的中法学子足迹遍布全世界1/4以上的国家和地区,为中法两国在教育文化领域,特别是在人文社科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做出了显著贡献。
“您很快就成为了一名出色的教师,不仅在研究和教学方面表现出色,而且充满人文情怀。您和善、谦逊、乐于倾听,总能给人以好的建议和积极鼓励。您成为了法语系的中流砥柱,一位恪尽职守、充满活力、广受尊敬的系主任。”王度对冯寿农先生在教育领域的卓越贡献高度赞扬。
冯寿农始终致力于教学改革的深化与推进。他带领中法学院法语教研中心持续对教学大纲进行修订与完善,并积极引进与推广前沿的外语教学方法,以匹配教育发展的时代要求。为打破“教师主导、学生被动”的传统教学模式,中法学院坚定秉持“实用法语”的教学定位,转变应试导向的教学管理方式,在课堂设计中突出学生的中心地位,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使学生在精通法语“听说读写译”技能的同时,深入了解法国文化,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
每年暑期,他都会与法语教研中心团队共同为新入职的法语教师提供系统的岗前培训。这一培训涵盖了师德师风教育、教学理论及方法的传授,并通过跟踪培养和听课指导,助力年轻教师的专业成长。
此外,他还建立了严谨的教师教学质量考核机制,确保每位教师的教学质量得到有效监督和提升。为进一步提升法语师资的整体素质,中法学院还实施了法语师资学历提升计划,积极鼓励青年法语教师前往法国合作院校攻读博士学位,以提升其学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在冯寿农的带领下,中法学院法语教学成果显著、在全国名列前茅,学生们在法语专业四级(TFS4)、专业八级考试(TFS8)中取得优异成绩。
联通中法,家国情怀
讲起自己的人生经历,冯寿农说人要懂得感恩,回顾将近50年的职业生涯,他一直以为祖国培养人才和传播法国文化为目标。
1996年1月,他在博士学位论文的扉页上写道:“献给中国--我的古老又重发青春的祖国”。
导师看到论文扉页感到诧异,通常人们都写“献给我的亲人……”
他对导师解释说:“我出身寒门,从小学到大学,再到今天两度出国留学,这一切都是中国共产党给我的,国家给我的!我要回去报效祖国!”
外国求学时,冯寿农学习了法国的文学批评理论,感受到当时中国在这方面和外国的差距,他首先想到的是把学问带回中国,希望用自己在法国所学,丰富中国文学批评理论体系。
两次赴法留学的经历,不仅让冯寿农有机会深入研究莫迪亚诺,还让他深刻认识到法国文学和文学批评的繁荣与发展。他意识到中国在文学批评理论上与法国的差距,并深感自己有责任将法国文学批评方法论引入中国,为国内外国语言文学研究者、中文系等文学专业的学生提供参考。
后来,冯寿农潜心七年撰写了《法国文学批评史》,这是国内第一部关于法国文学批评史的专著。该书系统地介绍了法国文学批评的理论与实践,填补了国内文学理论、文学批评研究的空白,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参考价值,被列为“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荣获福建省第十四届社科优秀成果奖一等奖,在学术界产生了较大影响。
在谈及这部专著时,冯寿农更关注它对中国文学批评的贡献。他希望通过这本书系统地介绍法国文学批评的思想和理论,为中国文坛的理论和文学批评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他期待这本书能够解答中国研究法国文学批评的学者的诸多困惑,为更多的法国文学研究者提供参考与借鉴,共同推动中国文学文艺界的发展。
先做人,再做学问。作为一名教师,他始终坚信这一点。
“你们能考进人大,都是非常优秀的学生,将来是国家的栋梁、民族的精英,出国后要好好学习西方的东西,回来报效祖国。为中华民族复兴,实现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他经常教导学生们,一个人在国外就代表着国家,我们赴法留学是为了向其他国家学习,丰富自己的文化,同时讲好中国故事,做中法文化交流的桥梁。他一直坚持担任新生研讨课的教师,从课堂点滴处传达着报效祖国的思想观念,涵育学生的家国情怀。
“这不是在做政治说教,而是说出自己的真心话。责任感是每一代人都不可或缺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编辑:贾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