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学院要闻 >正文

国际学院召开金融风险管理学科GAB-GEC 2020年度会议暨第十届人大独墅湖金融论坛 顾涛副校长出席并致辞

发布时间:2020-12-21 作者:文/马润有 汪超男 陈晓菲 向锐 图/华贝 何纯洁 陈玲 王雪佳 来源:科研与研究生部

12月19日上午,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学院金融风险管理学科全球顾问委员会(GAB)与风险建模全球专家委员会(GEC)2020(第五届)年度会议暨第十届人大独墅湖金融论坛在苏州校区修远楼隆重举办。

1.jpg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顾涛出席并致辞,中国人民大学前副校长吴晓球发表主题演讲。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学院院长黎玖高,苏州校区党委书记方蔚玮出席会议。

出席本次会议的嘉宾有:世界银行前首席信息技术官,国际数据管理协会前副主席,国际数据管理协会中国分会前主席胡本立;中国建设银行前首席风险官、前副行长,中信银行前行长、中信集团前监事长朱小黄;中国银行前副行长张燕玲;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教授,中国金融研究院(CAFR)副院长李祥林;天风证券首席风险官王勇;鼎信银行银行主风险官、主信用官杨一民;粤财投资控股集团前首席风险官俞勇;中国银行苏州分行党委书记、行长董宗林;苏州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王兰凤;上海聚均科技有限公司大数据中心总经理,复星金服前副总裁、掌星宝前联席总裁申志华;中国光大控股营运中心负责人,新华资管前副总经理杨帆;华夏久盈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吕婧;东吴证券总裁助理、风险管理部总经理冯玉泉;苏州银行副行长王强等。

2.jpg

国际学院副院长江晓丽教授,金融与商务管理系系主任胡德宝副教授,金融大数据实验室主任王鹤菲教授,中法学院金融系系主任徐星美副教授,金融大数据实验室副主任田鑫副教授等国际学院金融风险管理学科教师代表和全体金融风险管理硕士生参加了本届会议。

会议由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学院前副院长、金融风险管理学科创始负责人陈忠阳主持。

3.jpg

顾涛首先代表中国人民大学对各位参会嘉宾表示诚挚的欢迎,对GAB-GEC 2020年度会议的举办表示热烈的祝贺。他简要介绍了中国人民大学的办学特色,指出中国人民大学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新型正规大学,是一所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的综合性研究型全国重点大学,被誉为“在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独树一帜”。中国人民大学为我国金融学科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开拓性贡献,在2017年教育部公布的全国第四轮一级学科评估结果中,中国人民大学金融学科所属的应用经济学获评A+。

4.jpg

顾涛指出,正是依托学校雄厚的金融学科基础,学校才在国际学院成功开设我国首个系统的金融风险管理学科建设项目。经过七年多的不懈奋斗,中国人民大学金融(风险管理方向)硕士的学科基础、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师资团队已经日趋成熟,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取得了显著成绩。中国人民大学金融风险管理学科的创建与国家防范金融风险的大政方针高度契合,充分体现了人民大学“立学为民,治学报国”的办学宗旨。他期望各位金融风险管理硕士以国家的需求为自己成长和发展的主要方向,努力成为人民大学倡导“国民表率、社会栋梁”。

顾涛表示,学校将继续大力支持苏州校区的建设发展,支持金融风险管理学科在苏州的办学,有力保障学科高质量发展。最后,他衷心感谢各位委员对国际学院金融风险管理学科办学的支持,热切期望各位委员继续为人民大学的金融学科发展建言献策,共同推动人民大学金融学科不断发展壮大。

吴晓球教授做了“金融风险防范的理论逻辑”的主题演讲。在精彩纷呈的演讲中,他表示金融风险始终是金融永恒的话题,金融风险最基础的来源是信用风险。随着金融业态的多样化,信用风险的形式也会相应发生变化,从而使现代金融风险变得愈加复杂。他将中国的金融业态分为以商业银行为主体的金融业态、借助资本市场脱媒的金融业态和科技型脱媒的金融业态,并阐释了科技介入之后对于金融风险结构和信用甄别的影响。

5.jpg

吴晓球指出,一定要深刻理解金融的结构性变革。金融创新的核心在于甄别信用风险和提高信息对称性,金融创新会不断提高信用风险的甄别能力,进而提高金融效率,拓展服务面,最终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这是我们评价金融非常重要的坐标系。他强调,要全面地看待金融创新和金融风险的关系,推进市场化脱媒,改善金融结构,提升金融效率,增强金融的普惠性,服务实体经济,并着眼于未来。

吴晓球认为,应透彻了解金融风险特征和金融风险来源,秉持客观理性的科学态度,尊重其中的数理逻辑和理论逻辑,制定相适应的监管准则,形成三道防线:一是防止资产和信用的无限扩张,为其划定边界;二是防止风险的外部感染和系统性风险;三是改变风险结构,使得风险处于动态可控状态。他充分肯定了科技对中国金融的重要价值,表示应认真思索我国金融风险监管准则,并更加重视金融效率和金融创新。

黎玖高代表中国人民大学苏州校区全体师生对各位领导和参会嘉宾表示真挚的感谢和热烈的欢迎。他简要介绍了中国人民大学苏州校区在中外合作办学、创新学科建设等方面的新发展、新成绩。他表示,在校领导的亲切关怀下,在校部机关部处和各兄弟学院的大力支持下,在各位委员专家的精心指导下,经过国际学院全体师生七年多持续不断的努力,取得了满意的办学成绩,初步实现了国内一流、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金融风险管理学科发展愿景。国际学院金融风险管理学科累计招收410人,其中80%以上来自“双一流”建设高校,生源质量优秀。国际学院已有五届金融风险管理硕士共计288人顺利毕业,就业率达100%,实现了高质量就业。他表示,国际学院一直关注金融与科技的融合发展,重视金融实验室的建设,与校本部兄弟学院联合建设金融科技跨学科平台,积极争取地方政府支持,助力区域产业协同发展,不断促进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最后,他再次感谢各位委员专家对金融风险管理学科的突出贡献并恳请各位委员专家继续建言献策,指导金融风险管理学科建设迈向新的阶段。

6.jpg

胡本立做了“正确理解人与数据的互动循环过程是各学科和学科交叉的基础”的主题演讲。他从人与数据的关系出发,提出数据是以人为本的定义,详细阐述了人、数据、计算机的互动过程,进一步探讨经济双循环、金融供给侧改革和金融风险与数据管理之间的关系,认为目前数据主要挑战在于数据定义和分类需达成共识,应对金融风险需要新的数据思维、模型和工具。

7.png

张燕玲做了“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的产业链升级与金融创新”的主题演讲。她首先指出参与经济双循环需要提高治理能力,并从内容、原因、改革目标及重点等方面解读国企三年改革行动方案,继而从金融创新角度出发,讨论各国数字货币发展现状及问题,提出防范或有风险的方法,认为数字金融不能脱离实体经济。

8.jpg

俞勇做了“经济双循环发展下面临的金融风险及应对”的主题演讲。他围绕经济双循环发展理念,对我国金融机构改革及金融发展战略展开讨论,指出我国正面临金融应急管理体系不健全、金融安全边界不健全及发展新理念不足三大金融风险挑战,进而提出针对性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对策。

9.jpg

随后,会议进行入GAB-GEC研讨环节。在讨论环节,与谈专家就金融风险管理学科发展的新趋势和金融风险管理学科建设等相关话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朱小黄表示,要想掌握金融风险管理体系,需要长期、反复的系统性专业训练作为支撑,建议金融风险管理学科将本科、硕士、博士人才培养统一起来,拓宽学科传播途径。

10.jpg

李祥林表示,在信息爆炸时代,同学们对接受的信息需持有自己的判断,并以蚂蚁金服暂缓上市等案例进行分析,建议同学们通过自主研究,吸收国内外经验,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1.jpg

杨一民认为,金融风险管理与业务并不对立,且从业经验非常重要。历史数据很重要,但有其局限性,需用经验弥补,他建议同学们注重从本科到研究生的长期经验积累。

12.png

胡本立表示,同学们正处于基本概念被重新定义的时代,容易感到困惑,但同时也面临更多机会,鼓励同学们在抓住机会、创新思想的同时,注意吸取经验教训。

13.png

王勇表示,科技与风险的融合是大趋势,数字货币发行及蚂蚁金服等金融科技公司高估值背后的核心都是数据问题,他认为未来数字货币的功能不会仅限于支付。他建议学科发展要提高课程的科技含量,注重科技与风险的融合。

14.jpg

董宗林认为,随着科技进步,银行面临着三个重大转型。一是银行在服务业中不断寻找自己的定位,二是银行要适应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三是银行正在遭受技术革命的冲击。金融科技在银行的前端获客和后端风险监控中扮演了提升效率的角色,在被赋予了更多互联网的基因之后,到底会产生什么样的变革,还需要银行业的不断探索。

15.jpg

王兰凤从银行的角度解读了银行与金融科技机构合作的动因。地区性银行在引客方面受到区域限制,并且在人才、业务种类等方面和国有大行无法相比。银行正在为未来的转型做人才储备,希望更多数理背景的学生加入银行业下一步改革的发展中。

16.jpg

申志华表示,金融机构的核心是经营风险,国内的风险管理的量化从平衡计分卡和大数据模型开始,五六年之后,更多的金融科技进入视野,第四次数字科技革命浪潮已经开始,涌现了许多新技术。这对学生来说既是挑战又是机遇。他建议同学们除了基本理论的学习,还要加强量化方面的学习。

17.jpg

杨帆认为,风险伴随着投资的整个过程。在校学生要把基础打好,尝试突破现有的风险模型,做一些创新的分析。科技的运用在金融风险管理中越来越重要,在多变的经济情况下,要思考如何通过知识和经验对风险进行管控,从中吸取经验教训。最后要关注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从全局的角度分析问题。

18.jpg

吕婧从投资经历出发,讲述了国外私募基金的迭代发展和经历过的危机。中国的私募基金也存在一定的风险,所以对大周期的判断很关键,要判断投资的时间是不是窗口期。未来需要更多的金融风险管理人才,防范各种类型的风险,行业才能长期发展。

19.jpg

冯玉泉认为目前证券行业风险管理处于起步阶段,也得到了领导层越来越多的重视。在存量博弈中,风险管控能力决定了未来能够走多远走多高。目前的短板在于金融科技水平和数据、具有体系化知识储备的人才以及对业务逻辑的理解三个方面。未来中国衍生品市场的风险管理领域值得关注。

20.jpg

王强表示,要寻求前台业务发展和中台风险管理的平衡。银行业的关键是解决信息对称的问题,风险量化可以为决策提供更加准确可靠的依据。银行业的全过程管理很重要,要具有完备的内控体系,人的管理是风险管理最核心的,不能完全依靠制度流程,还要依靠经验判断。

21.jpg

为不断提高金融风险管理学科的人才培养质量和国际化水平,国际学院特邀数十位国内外顶级业界专家组建了金融风险管理学科建设全球顾问委员会(GAB)和风险计量与建模全球专家组(GEC),共同致力于为我国培养更多的高端金融风险管理人才。

上午的会议结束后,各位领导、嘉宾和学生合影留念。

22.jpg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学院金融风险管理学科全球顾问委员会(GAB)与风险建模全球专家委员会(GEC)2020(第五届)年度会议部分参会嘉宾名单(按姓氏音序排序):

陈忠阳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学院前副院长,金融风险管理学科创始负责人

董宗林  中国银行苏州分行党委书记、行长

冯玉泉  东吴证券总裁助理、风险管理部总经理

顾   涛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

胡本立  国际数据管理协会前副主席和国际数据管理协会中国分会前主席

李祥林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教授、中国金融研究院(CAFR)副院长

吕   婧  华夏久盈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申志华  上海聚均科技有限公司大数据中心总经理,复星金服前副总裁、掌星宝前联席总裁

王兰凤  苏州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

王   强  苏州银行副行长

王   勇  天风证券首席风险官

吴晓球  中国人民大学前副校长,金融学一级教授,中国资本市场研究院院长

杨   帆  中国光大控股营运中心负责人,新华资管前副总经理

杨一民  鼎信银行首席风险官

俞   勇  广东粤财投资控股集团前首席风险官

张燕玲  中国银行前副行长

朱小黄  中国建设银行前首席风险官、前副行长,中信银行前行长、中信集团前监事长

(编辑:郑真)

 

更多 >> 学院要闻